2025年09月30日
微信

教会治理 | 北方一教会治理的变革(一):教会也可以三权分立

作者: 李世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9月29日 09:38 |
播放

引言:一场静悄悄的治理革命  

在中国北方一间看似普通的教会中,一场教会治理变革运动正在悄然发生。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宣传,也没有外来模式的生硬照搬,这场变革源于这间教会一位创会牧者的深思与放手,也源于一群年轻同工在实践中的磨合与成长。

2024年12月,这间教会在教会年度会议上通过了一项重大改革方案——推行“三权分立”的教会治理机制。行政、牧养、监督三个团队分立协作,彼此制衡,教会没有总负责人,没有家长制,没有一言堂,只有集体决策与一票否决权的巧妙平衡。而这一切,都源于陈牧师多年来的观察、反思,还有上帝引导之下的勇敢尝试。

一、从“家长制”到“交班之困”

陈牧师是这间教会的创会人之一,也是长期以来大家心目中的“总负责人”。多年以前,这间教会和绝大多数教会一样,都是负责人负责制,教会的决策大多由他一人拍板。讲道、牧养、行政,几乎所有事情都需要经由他手。正如他所说:“我是创始人,教会的舵我能掌。”

然而,随着教会规模的扩大、事工的多样化、服事的专业化和复杂化,他也早早意识到——“老人不可能一直掌权,交班给年轻人是必然的选择”。

于是,几年前,这间教会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权力交接——老一代同工将管理职责逐步移交给年轻一代。那个时候,陈牧师很开心,心中充满了期待。陈牧师原本期待年轻人能带来新的活力与视野,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却发现了新的问题。

“小牛拉大车,实在是累啊。”陈牧师这样形容交班以后的情况。“而且还不止是负责人一个人累,大家都累。而且就算负责人到了要累死的程度,别人还不一定满意。”年轻领袖虽然在理念和热情上不输前辈甚至更甚一筹,但在权威和经验上却仍显不足。“别说犯错了,就算他们做的是正确的决定,因为年轻,也常常难以服众。这个东西和对错没什么关系,单纯就是负责人年轻,所以年轻领袖会给人一种压不住阵的感觉。”虽然有了新的教会领袖,陈牧师从教会领袖的位置上已经退了出来,但是不少人却仍习惯性地找陈牧师反映问题,无形中削弱了年轻领导者的威信,也加剧了教会内部的张力。

陈牧师意识到,单纯地把权力从一个人转移给另一个人,并不能真正解决教会治理的问题。“如果体制不变,换谁上都可能陷入同样的困境,”陈牧师说。

二、灵感来自远方:国外的观察与反思

陈牧师的儿子在国外工作。前几年,前去探亲的陈牧师有机会走访当地教会,也与多位牧者交流。他发现,许多教会尽管规模庞大、历史悠久,却在教会治理上陷入了僵局。“有的创会负责人能力很强,按说这是好事,可是我发现往往创会负责人能力越强,等他不干了之后教会的情况往往越恶劣、越危险。”

在长期的观察当中,陈牧师注意到,人的恩赐和能力实在是不同的,而且还是天差地别。许多擅长讲道和牧养的人,并不一定精通管理;而懂得行政运作的人,又未必能讲道。基本上没有几个人又有牧养、讲道的恩赐的同时又有行政管理的恩赐。让不同恩赐的人勉强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,自己痛苦的同时更让别人痛苦,事工效率也大打折扣。“有些人非常‘憋得慌’,”陈牧师说。

他特别提到一个例子:“有一个人很会讲道,这个方面大家都很见证他。他对管理可以说是一窍不通,但是因为他是负责人,所以也必须参与行政管理,结果管理的一团糟。懂管理的人看着干着急,甚至觉得他这是在胡作非为。”这种错位不仅造成个人挫折感,也导致了同工间关系紧张。

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,在陈牧师的心中,有一种想法逐渐开始形成并且明确:为什么不能把不同恩赐的人分开,让他们各司其职呢?讲道的人专心讲道;管理的人专心管理;监督的人把握教会大的方向。大家彼此协作,同时也互相制约。

回国后,陈牧师将他的想法进一步细化并且写成文字,发给了教会的核心同工。令他欣慰的是,大多数人都明确表示支持。2024年12月,教会在年度会议上正式通过了这项改革方案,陈牧师称之为“三权分立”。

三、何谓“三权分立”?——三大团队的结构与运作

教会的“三权分立”并非政治学意义上的概念,而是指在教会的事工分工上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团队:

1. 行政团队:负责教会的日常管理、财务、后勤等事务; 
2. 牧养团队:专注于讲道、小组、关怀、培训等教会牧养和属灵工作; 
3. 监督团队:由经验丰富的老同工组成,负责把握教会战略方向、处理重大纠纷、纠错等。

每个团队都由五到六位核心同工组成,设一名团队负责人。但即便是团队负责人,他的权力也被限制——团队负责人没有单独决策权,只是话事权稍微多了一些,在团队内部投票时拥有两票投票权,并保留一票否决权。也就是说,作为团队负责人,他们可以阻止一件事,但却不能独自推动一件事。

“一个事情如果负责人不同意,他就能否决掉;但如果他想推进一个事情,必须得到多数同工的同意。”陈牧师解释道。

更重要的是,教会在这三个服事团队之上还有一个“大核心群”,由所有团队成员组成,每月召开一次同工会,讨论跨团队的议题。决策机制完全是集体表决,少数服从多数。

为了确保制度的长期健康运行,教会还引入了“任期制”,规定每位负责人最多可以担任两届,每届三年。这样,一位负责人最多可以任职六年,六年以后必须轮换。“不想换也得换,”陈牧师强调,“这样才能避免人垄断教会权力。”

四、半年实践:效果超出预期

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6月,这套新机制已经运行了半年多一些。陈牧师的分享透露着按捺不住地激动:“效果居然比我之前想象的还要好。”

最明显的变化是,同工们终于“找到了自己的位置”,每个人各司其职,明确地知道自己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。擅长管理的人不必再担心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讲道,不被讲道事务牵绊,专心做行政,做得“又专业又有劲头”。有人说“之前一想到要讲道就发愁,不知道讲什么,晚上睡觉都睡不好,梦里都在预备讲道”;擅长讲道的人再也不用硬着头皮“外行指导内行”,为财务、场地、人事等诸多杂事分心,可以更专注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属灵的事情上——预备讲道信息、关怀信徒。

“原来是一个不懂管理的人来指挥擅长管理的人,一个不会讲道的人给会讲道的人讲道,每个人都别扭,因为体制的原因很多人不在自己擅长的位置上。”陈牧师笑着说,“现在不这样了,我有行政管理的恩赐,我带我自己的团队,这样大家的劲头就都起来了。”

监督团队则基本上由教会的老一代同工组成,他们不直接参与行政和牧养,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教会的整体运作,关注教会的战略,及时提出建议并且纠错。

有一次,行政团队提出了一项活动预算方案,监督团队认为这个方案总体可行,但是其中的一些项目可以精简,建议重新评估。经过双方沟通,最终达成了一个更优化的方案——既节省了开支,又不影响活动效果。“这在以前可能就是我一个人说了算,或者行政负责人独自决定,现在有了多方面的视角,决策更加全面了。而节省下来的钱,教会就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情。”

五、机制的关键:决策集体化、任期制度化

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决策方式的根本改变。“现在一个人说了不算,我也说了不算。”陈牧师说,“我有什么想法,只能交给大会。如果通不过,就算我的想法再好、再正确那也不行。”

这种机制虽然看似降低了教会运行效率,但实际上却极大地避免了因个人误判而带来的风险,而这些风险有时候可以说是致命的。“家长制的时候,我能建也能拆,一旦方向错了,损失就大了,有时候甚至是无可挽回的、永久性的损失。”

而现在,任何一个提案都要经过多名同工的多角度讨论。在讨论过程中,一个提案要么被否决,要么被优化,最终通过的往往是更加稳妥、更加优化、更加成熟的版本。

陈牧师分享了他的领受和心得。“比如说我想要做一个事情,我把这个事情提了出来。按以前的模式,因为我是负责人,我有这个权力,我一个人就能推动这个事情。可是现在就不行了,现在把权力交给大家了。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都不同,当我把一件事情抛出来的时候,我有我的角度,但是你那边我肯定是盲区。当你提出了你的观点和质疑的时候,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往往就自动降温了——哦,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层面和因素我都没有考虑到啊。我怕拍错,因为这关系到未来。既然一件事情提出来以后,这么多同工都觉得这个事不可行,那就暂时放下来。因为对教会来说,也没什么大亏损,这是一个。另外还有一种情况,什么情况呢?比如这个事情我觉得很好,大家也都觉得这是好事,可以做。但是目前的这种做法不是很好,不太成熟和全面,然后经过讨论以后会出来一个修改版、优化版,然后就通过了。在这种新体制下,从个人的角度来讲,可能有的人心理上会觉得不太舒服,因为有些事你说了不算了,你想办的事现在办不到了,但是从整体的教会利益来说,其实并不是坏事。”

任期制度也是防止权力固化的重要设计。通过定期轮换,不仅避免了个人长期掌权可能带来的问题,也为更多同工提供了成长和服事的机会。“我们现在规定一个人最多只能干两届,一届三年,最多六年。到时候你想下也得下,不想下还是得下。”

六、可能的问题与回应

也有人提出质疑:这种民主制的教会治理模式会不会导致教会失去敏捷性?在需要改革和创新的时候,会不会因为多数人的保守而无法推进?

陈牧师并不否认这种可能性,但他却强调:“我们教会目前采取了三权分立的教会治理模式,但是三权分立从来都不是核心,它只是为教会利益最大化服务的一种工具而已。”他认为,只有确有必要,治理模式随时可以调整,关键是要围绕“教会利益最大化”来运作。

“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机制阻碍了教会发展,我们就会改。”他说,“机制是为人服务的,而不应当是人为机制服务。”

针对“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”的问题,陈牧师表示,监督团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。“老同工经验丰富,看得远,他们可以提出前瞻性的建议。而且我们保留了一票否决权机制,在极端情况下可以阻止明显错误的方向。”

他还补充道,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,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纠错机制。“我们现在有了问题就通过机制处理,机制本身也可以调整,这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。”

七、陈牧师角色的转变:从掌舵到顾问

在这场大胆的变革中,陈牧师自己也完成了身份转型。他主动退出了三个团队,不再担任任何负责人职务,只保留了一个“顾问”角色。

“我就给自己留了一个顾问的角色,有事的时候可以问我,哪个团队弱我就帮谁。”陈牧师就把他自己“摘出来”了,这样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跑外面、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。这个过程当中陈牧师反而对本教会更加放心了。“不需要牵扯我的精力了,三个团队非常稳当。”

当然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陈牧师说的这么简单。陈牧师之所以坚持推进教会治理模式的变革,是因为在这么多年当中,他看到了一个可谓颠扑不破的事实——如果一个人权威太高,那么他犯错误就是难免的,一定会犯错误。而且往往到最后会发现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说哪件事做错了,而是教会的方向搞错了。教会的方向一旦带错了,那损失可就太大了。

教会的方向搞错了是什么意思?陈牧师解释说:“比如说一个教会领袖带领整个教会去搞极端灵恩了,或者带领整个教会往极端改革宗的方向走了。而且他越是这样走的时候,他就对接班人的要求越高——接班人一定要高度认同他的思想。要不然接班人一旦接班,那么就会推翻他和他的东西,绝对不会全部认同他的。所以他很害怕,他很害怕不高度赞同他思想的人或者不是他的‘门徒’的人接班。他根本不敢搞选举制,因为选举的话他的人很容易选不上。那怎么办呢?往往就越走越极端,最后甚至为了教会权力耍诡计甚至大打出手,什么上不得台面的办法都有,相当社会化,相当危险。”

八、理论与实践的对话:三权分立的神学与实践基础

从神学角度看,教会治理的三权分立模式有着深厚的圣经基础。圣经中提到的使徒、先知、 牧师和教师等不同职分,实际上已经揭示了门徒恩赐的多样性和事工的专业化。

从实践角度看,这种模式也符合现代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。权力制衡、专业分工、任期限制等都是防止组织僵化和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。

陈牧师强调:“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任何一间教会,更不是为了模仿社会,而是根据我们自己教会的实际需要,建立最有利于当下这个阶段教会健康发展的治理模式。”

九、启示与展望:对中国教会治理的意义

这间教会的治理模式的实践对中国教会治理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。首先,它表明中国教会已经开始从简单的“家长制”向更加制度化的治理模式转变。其次,它证明了中国教会有能力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治理道路。最后,它为中国教会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具体模式。

陈牧师展望未来时说:“我们还在摸索,还在学习,但这条路,我们走得很踏实。”

结语:治理的本质是为了服事人

这场发生在北方一间普通教会中的治理实验,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,却蕴含着深刻的属灵智慧:治理不是为了权力,而是为了释放人;制度不是为了控制,而是为了成全人。

陈牧师说:“无论采用什么模式,核心思想只有一个——教会利益最大化。”而教会利益的最大化,最终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出上帝所赐的恩赐,各按其职,在爱中建立基督的身体。

后记:本文根据对陈牧师的真实访谈与内部资料整理而成,主要内容均来自陈牧师的口述以及教会实际运作记录,未作任何虚构处理。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及应受访者要求,教会名称与具体地点均予以省略。愿此文为中国教会的治理实践带来更多思考与启发。
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